《The Brutalist》——美學與資本主義的衝突

《The Brutalist》——美學與資本主義的衝突

《The Brutalist》是一部由布Brady Corbet執導,艾哲倫·保迪(Adrien Brody)、菲莉絲·鍾斯(Felicity Jones)及佳皮雅斯(Guy Pearce)主演的電影。這部片長達3小時35分鐘的電影在威尼斯影展贏得最佳導演獎,並讓艾哲倫·保迪憑藉精湛演技摘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影片以引人入勝的敘事和深邃的主題探討,吸引觀眾沉浸於其獨特的世界。本文將聚焦於電影中粗獷派建築美學與資本主義之間的衝突,分析其文化意義、視覺語言及角色塑造,並探討電影對當代社會的啟示。《The Brutalist》講述了匈牙利裔猶太建築師 László Toth(艾哲倫·保迪飾)在二戰大屠殺後移居美國,試圖在異鄉重建生活的故事。Toth 曾是布達佩斯知名的建築師,卻在美國淪為搬煤工人,直到富商 Harrison Lee Van Buren(佳皮雅斯飾)委託他設計一座私人會堂——Van Buren Institute,他才重燃希望。然而,Toth 的理想主義設計與 Van Buren 的商業需求產生激烈衝突,迫使他在藝術追求與現實壓力間掙扎。同時,他還要面對妻子 Erzsébet(菲莉絲·鍾斯飾)的重病及文化隔閡帶來的挑戰。這一故事不僅是個人奮鬥的縮影,更映射了更廣泛的社會議粗獷派建築(Brutalism)以裸露的混凝土結構、功能至上的設計及對材料真實性的強調聞名,誕生於戰後重建時期,旨在以經濟、實用的方式重塑城市。然而,這種美學理念與資本主義追求市場吸引力和利潤的目標存在根本矛盾。《The Brutalist》通過 Toth 與 Van Buren 的對立,生動呈現了這一衝突。Toth 堅持粗獷派的設計原則,強調建築的社會功能和材料的本真性,而 Van Buren 則要求加入金箔和華麗裝飾,以提升建築的商業價值。這種矛盾反映了藝術家與贊助人之間的經典衝突:前者追求理想,後者追求利益。電影中,Van Buren Institute 的十字形負空間和裸露混凝土結構成為 Toth 藝術視野的象徵,但也突顯了與商業需求的緊張關係。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電影的製作設計師 Judy Becker 精心打造了這些場景,使其成為主題表達的核心載體。歷史上,粗獷派建築也常因冷峻外觀和高昂維護成本而受到批評。例如,波士頓市政廳等標誌性建築被稱為「混凝土怪物」,因公眾反感和經濟壓力而面臨改造或拆除的命運。這反映了資本主義對短期利潤的追求,往往犧牲了建築的長期價值和文化意義。《The Brutalist》將這一歷史背景融入劇情,讓觀眾重新思考美學與商業的博弈。文化與社會意義《The Brutalist》不僅是一部關於建築的電影,更通過建築象徵更廣泛的社會議題。Toth 作為一名猶太移民,面臨文化隔閡和歧視,電影中 Van Buren 嘲笑他的口音並以銀幣羞辱他的場景,凸顯了上流社會對新移民的剝削與輕視。這與現實中移民的艱難經歷相呼應,提醒觀眾資本主義如何利用弱勢群體的才華,卻剝奪他們的尊嚴。此外,電影還探討了藝術家在商業壓力下的困境。Toth 為實現理想,不得不忍受 Van Buren 的欺凌和精神折磨,這種犧牲讓人反思:藝術的價值是否應屈從於市場需求?影片未給出明確答案,而是通過 Toth 的掙扎,引發觀眾對這一問題的深思。這一主題不僅限於建築領域,更觸及現代社會中個人理想與系統壓力的普遍衝突。視覺語言與美學表達《The Brutalist》的視覺語言是其成功的關鍵之一。導演運用低飽和度的色調和廣角鏡頭,捕捉了粗獷派建築的冷峻美學與壓迫感。例如,Van Buren Institute 的場景中,混凝土表面的裂縫與光影交錯,彷彿訴說著 Toth 的內心掙扎。電影還通過對大理石礦場的詭異描繪,營造出恐怖片般的氛圍,預示著 Toth 即將面臨的危機。這種視覺風格不僅強化了主題表達,也讓觀眾對粗獷派建築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儘管一些建築評論家認為電影對粗獷派的呈現過於戲劇化,未完全反映其歷史精髓,但無可否認,電影成功將建築作為情感和象徵的載體,深化了故事的內涵。這種視覺語言與主題的融合,使《The Brutalist》在藝術性上脫穎而出。角色塑造與演員表現艾哲倫·保迪的表演是《The Brutalist》的一大亮點。他將 Toth 從內斂壓抑到偏執暴躁的轉變演繹得淋漓盡致,展現了理想主義者在現實壓力下的心理崩潰。他的堅持與妥協,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無奈與掙扎,這也是他贏得奧斯卡影帝的關鍵。佳皮雅斯飾演的 Van Buren 則是資本主義的化身,他的喜怒無常和對 Toth 的欺凌,凸顯了權力與財富的腐敗。兩位演員的對手戲充滿張力,為電影增添了戲劇性。菲莉絲·鍾斯飾演的 Erzsébet 為 Toth 提供了情感支撐,她的病情和最終命運進一步加深了故事的悲劇色彩。三位主演的精湛演出,共同支撐起電影的情感核心。比較與對照若與假想的《粗獷派建築師》比較,《The Brutalist》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對個人經歷和社會批判的關注。假想的《粗獷派建築師》或聚焦於建築師與公共項目的鬥爭,而《The Brutalist》則通過私人委託,揭示資本主義如何滲透到個人創作中。此外,電影在建築界引發爭議,一些評論家認為其對粗獷派的呈現過於誇張,但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它將建築作為象徵,探討更廣泛的文化與社會議題。《The Brutalist》是一部視覺震撼、情感豐富的電影,成功呈現了粗獷派建築美學與資本主義的衝突。通過 Toth 的故事,影片不僅探討了藝術與商業的矛盾,還觸及了移民經歷、階級差異和社會不公等深層次議題。儘管其在建築界的爭議不容忽視,但電影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反思建築與社會價值的機會。在當今全球化和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The Brutalist》提醒我們,建築不僅是功能性容器,更是承載人類理想與情感的載體,值得我們重新審視與珍惜。

《九龍城寨之圍城》輝煌回響:第43屆香港金像獎與動作電影的復興

《九龍城寨之圍城》輝煌回響:第43屆香港金像獎與動作電影的復興

第4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於2025年4月27日舉行,《九龍城寨之圍城》贏得9項大獎,包括最佳電影;該片改編自漫畫,講述1980年代九龍城寨的故事,動作場面和視覺效果備受讚譽。《九龍城寨圍城》在第4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表現出色,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9項大獎,顯示其在藝術和商業上的雙重成功。該片改編自漫畫《黑暗之城》,以1980年代九龍城寨為背景,講述主角陳樂坤(林峯飾)在法外之地生存與抗爭的故事,吸引1600萬香港觀眾,成為當年最受歡迎的本地製作。主要演員包括古天樂(代表作如《逆戰2》、《白日焰火》)、洪金寶(《A計劃》、《黃飛鴻》系列)、任賢齊(《飛躍情海》、《火龍》)和林峯(《白蛇傳說》、《太極》),他們的表演為電影增添了深度和魅力。電影以動作設計和九龍城寨的復原聞名,被評為最佳漫畫改編電影。評論界讚揚其「瘋狂的能量」和視覺震撼,同時也指出劇情可能稍顯零散,本屆金像獎的最大贏家是《九龍城寨之圍城》,該片獲得14項提名,並最終奪得9項大獎,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動作設計、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化妝設計、最佳音效設計及最佳視覺效果。根據Vogue Hong Kong - 43rd Hong Kong Film Awards Winners,該片在2024年坎城影展「午夜場」放映,並在日本成為最高票房的香港電影,顯示其國際影響力。其他重要得獎者包括最佳男主角劉青雲,憑《爸爸》奪獎,這是他第18次提名、第4次獲獎;最佳女主角衛詩雅,憑《破・地獄》奪獎。最佳女配角谷祖琳憑《爸爸》獲獎,最佳新演員蘇文濤亦出自同一片。此外,終身成就獎電影的攝影和視覺效果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運用實景搭建,還原了九龍城寨的複雜結構。攝影鏡頭在狹窄的巷道和高低起伏的屋頂間穿梭,營造出強烈的縱深感和壓迫感,同時也展現了九龍城寨的動態美學。視覺效果方面,電影在動作場景中運用了大量特效,特別是在屋頂戰鬥和最終決戰中,將武打動作與環境結合得天衣無縫。美術指導的細緻設計,從建築到服裝,都為電影增添了時代感和真實感。動作設計方面,谷垣健治的工作令人印象深刻。電影的動作場面融合了功夫、咏春和柔道等多種武打風格,每一位角色都有其獨特的招式和武器,如陳樂坤的「靈魂盾牌」和大哥的鐵錘。屋頂戰鬥場景是經典片段,武者在危險的屋頂間跳躍,利用環境進行攻防,展現了動作設計《九龍城寨之圍城》獲得了評論界的高度讚譽。羅傑·艾伯特稱其為「懷舊的香港動作奇觀」,特別讚揚其「瘋狂的能量」和「視覺上的震撼」。爛番茄給予了電影高分,認為其成功地將動作與角色發展結合起來。Variety雖然指出劇情有些零散,但仍認為其動作設計和視覺效果使其成為年度最受歡迎的電影之一。電影在2024年坎城影展「午夜場」放映,進一步提升了其國際聲譽。在商業上,電影在香港吸引了160萬觀眾,成為當年最受歡迎的本地製作。在日本,電影更是創下了香港電影在該國的最高票房紀錄,顯示其全球市場的潛力。文化上,電影對九龍城寨的再現喚起了觀眾的集體記憶,九龍城寨在1993年被拆除,成為香港歷史的傳奇。電影通過虛構《九龍城寨之圍城》的成功標誌著香港動作電影的復興。這一類型曾經是香港電影的代名詞,但在近年來的市場變化中有所衰退。電影的成功證明了動作片仍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尤其當其結合了歷史背景和人物深度時。電影的國際成功也為香港電影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通過講述本地故事,吸引全球觀眾。此外,本屆金像獎的其他獲獎作品,如《破・地獄》和《爸爸》,也展示了香港電影的多樣性。《破・地獄》以葬禮文化為主題,突破了傳統題材,成為香港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作品,獲得18項提名,包括最佳女主角(衛詩雅)。《爸爸》則以家庭劇為主,劉青雲憑此片獲得最佳男主角,標誌著他的第18次提名和第4次獲獎。這些作品共同構成了香港電影在2024年的全景圖像,從動作到文藝,從商業到藝術,展現了香港電影的豐富性和創造力。第4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以《九龍城寨之圍城》的輝煌成就為代表,展現了香港電影的活力和創新能力。這部電影不僅在技術和藝術上達到了高峰,更通過文化再現和主題探討,觸及了香港社會的深層問題。它的成功不僅是香港電影的勝利,更是全球華語電影的勝利。隨著香港電影業的發展,我們有理由期待更多類似《九龍城寨之圍城》的作品,繼續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Film Chat (6): Examining Issue Films in Hong Kong Through The Way We Talk

Film Chat (6): Examining Issue Films in Hong Kong Through The Way We Talk

In The Way We Talk, the lead actress, Chung Suet-ying, won Best Actress at the 61st Golden Horse Awards but unfortunately lost the same award at the 43rd Hong Kong Film Awards. It’s a pity; one might prefer to have no award at all than to receive one that others feel is undeserved. While we lament C

在大角咀偶遇的隱形遊樂場

在大角咀偶遇的隱形遊樂場

每個星期六,因為要湊女兒去合唱團,所以總會踏足大角咀這個地方。對於我這個區外人來說,在等待放學的一小時裡,逛逛這個舊區的每個角落,任何事情也是新奇有趣的。 因為女兒在母親節有表演,今個星期的操練比平日加長一小時,結果多出來的時間,就讓我在晏架街遊樂場巧遇一個神奇的「真.臨時遊樂場」! 平日介紹的文化藝術活動,都是收到公關邀請才報道的,這次卻真的是意外遇上,就在我行入晏架街遊樂場借廁所時,被一張設計特別的海報吸引了視線:原來香港藝術中心特別在這個社區空間,搭建三次「真.臨時遊樂場」(26/4、1/5及18/5),用的全部是從大角咀區內收集的舊物料,例如用舊衫改造而成的「跳大繩」,又或是用零食袋創 我最欣賞的是《大角咀駕駛學院》,聽現場義工講,邀請了大角咀銘基書院的12位學生,將回收來的傢俬改造成木頭車,木頭車靠電池推動,可以自由地在場內「駕駛」,不要說小朋友,即使是大朋友也想「遊車河」(工作人員說成年人確實是可以坐的),雖說是「真.臨時遊樂場」,但不代表製作簡單,每樣展品也是花盡心思去創作的,策展人的願望 另一個吸引我看了很久的,是藝術家將學校回收到的舊枱,改造成一張搖搖椅,讓大家可以坐上去漫無目的地搖一會,你可能會覺得很無聊,但學校書枱真的是一種集體回憶,坐在上面憶起童年你與誰渡過,暫時放空遠離生活煩惱,也不失是件樂事!  對於這類upcycling(將舊物升級再造)的概念,我本來興趣不大的,有時甚至覺得是為環保而環保,但原來只要加入趣味,將整件事變得好玩,這個升級再造又好像多了一層意義,我希望參加今次活動的街坊也是這樣想!

《可以 Deep talk,但不可以沉船》(6)

《可以 Deep talk,但不可以沉船》(6)

「明天有空嗎?」『明天』『明天是假期』『但我記得好像有約』『有甚麼事嗎 ^^ 』「想約你去看電影」「或是去吃下午茶」『咦咦』『你是主動約我嗎?』『你約我啊啊啊』『(⁠づ⁠ ̄⁠ ⁠³⁠ ̄⁠)⁠づ』「只是約你吃下午茶,不用這麼興奮吧 =口=」『但是你第一次主動約我啊』『當然要隆重其事 XD』「有必要這樣認真嗎……=口=」「先說回正題,即是明天你有空嗎?」『明天我約了人啊』『但後天可以 ^^』『全日都ok』「後天是星期天」「你沒有約男朋友嗎?」然後,本來之前她不會超過五秒就會回覆,這一次過了很久很久,Hailey都沒有回應。甚至是,當天晚上都沒有回應。雖然是我有心去這樣試探,雖然我也有預想過各種可能的情況,例如她說她沒有男朋友,或是她已經有男朋友了,甚至是已經結婚了、再已經離婚了……這些可能性我都有模擬設想過,但結果現在換來她這樣的已讀不回,說真的,我感到有點不是味兒。但另一方面我也開擔心,她是不是發生了甚麼事,因為她真的很少這樣突然在對話途中失蹤。我在訊息轉發了兩條趣聞給她,系統顯示訊息成功傳送,但她仍是沒有回覆。直到第二天晚上,我一個人在街上無聊地閒逛,手機才終於收到Hailey的回覆。『對不起 🙏🏻』『昨晚沒有回覆 🙏🏻』『因為突然發生了一些事』『所以就 🥲』『真的對不起』其實只要看到她有回覆,知道她現在沒有事,我真的鬆了一口氣。我站在路旁,對著手機螢幕,思考應該如何回覆,最後我只是這樣回她:「沒事就好」然後過了一會,經過大約半分鐘的「輸入中」,她問:『你是不是生氣了』我立即回道:「沒有啊,知道你真的沒事,那就已經足夠,我又怎會生氣」『嗯』『不好意思讓你擔心了』『昨晚』說到這裡,她又突然停了下來,系統沒有題示「輸入中」,但她依然在線。心裡忽然有一種直覺,她是有重要的話想說。然後我繼續站在路旁,看著對話框,默默等了五分鐘。『明天抱歉不能應你的約了』『因為男朋友昨晚遇到交通意外』『雖然傷勢不重』『但要在醫院留醫幾日』『我要去陪他』(未完)

100億王朝JPFX之揭秘 (6): 關於幣少爺 by 于日辰

100億王朝JPFX之揭秘 (6): 關於幣少爺 by 于日辰

上次見阿傑已經係三年前嘅事,當年因為佢係我哋公司大客所以受我哋邀請上嚟商談業務發展,佢嗰陣主力做礦機買賣生意 (即高運算桌面電腦) 但有別於一般比特幣礦場,佢嗰四個礦場主力唔係做掘礦生意而係向雲端公司提供儲存空間,礦機銷售對象為普羅大眾,除咗佢自己嗰五十部礦機之外其餘都係客戶名下持有,運作有啲似傳銷業嘅層壓式推銷,佢以一個價錢賣一部礦機俾A並收取月費幫A管理礦機保養同運作,A嗰部礦機除咗有機會掘到比特幣之外 (其實只係宣傳策略) 仲會因為提供儲存空間而定期收到若干回贈,只要A轉介到B同C投資礦機,A就會得到若干佣金如此類推。聽講一部礦機售價為港幣十六萬而佢已經有接近二百位客戶。因為佢嘅礦場係以

Why Must the Papal Election Be "Completely Closed"?

Why Must the Papal Election Be "Completely Closed"?

Recently, the passing of Pope Francis has garnered global attention, making the events of last year's Papal Election seem like a reality. Pope Francis was bid farewell by over 200,000 people today at St. Peter's Square in Vatican City, highlighting his significant influence. The papal system, as the

行到水窮處: 國際賭徒

行到水窮處: 國際賭徒

我的志願是退休後當位國際賭徒,穿梭世界各大城市的賭場。其實我在三十歲前已在不少城市的賭場遊玩過,包括拉斯維加斯、大西洋城、澳門、及新加坡。還有很多城市的賭場沒有征戰過,包括歐洲跟澳洲的所有賭場,還有未來日本大板打算興建、值得期待的夢洲賭場。除了賭城外,當然不少得在郵輪上的賭場博殺。 去過的賭場各有千秋。澳門以清一色八成賭枱為百加樂見稱。拉斯維加斯與大西洋城則以廿一點為主打。新加坡跟郵輪差不多,各類賭戲比較平均。值得一題是美國兩賭城尤其拉斯維加斯的撲克(Poker)玩法之多,有Texas Hold'em、 Three Card Poker 、Caribbean Stud Poker、 Missi 話得說回來,其實各地賭場及它們所在的城市都幾乎差不多,就和其他地市一樣;畢竟城市就是這樣。雖然地方差不多,可各地遇到的賭徒則各具特色。澳門跟新加坡以華人為主,場地多「扒仔」,即逗人借錢的人,周圍遊蕩,而且賭客大新份非常坑奮。間中還會遇到日本來的美女(通常那一枱便會全滿及企滿賭桌)。拉斯維加斯的賭徒則穿衣比較正式,不 最後分享在澳門賭場的趣事一則:一晚上一張賭枱上有一名男子在玩廿一點,身後有名中年女仕走過來想坐下,男的馬上說坐位有人坐的,女仕則不慌不忙,不裨不坑的說:「人呢?你坐牙?」,男的被搏得臉紅,大家則暗佩那女仕的急才。

中環私人會所戰區低調黑馬——Whale Club

中環私人會所戰區低調黑馬——Whale Club

香港地方雖小,但私人會所林立且很多歷史悠久,部分老牌會所甚至可以追溯至1880年代英殖時期。早期私人會所多為上流政商界社交場合,會員個個非富則貴,部分對入會要求嚴謹,想入會甚至要被邀請或有其他會員提名,投票通過才有資格;能入會絕對是社會地位的身份象徵。 時至今日,很多私人會所制度較為輕鬆,有些較小型的會所入會費門欄也不再那麼高昂,演變的是每個會所都有個別定位,除了基本的「飲飲食食」外,每個會所主打的定位和受眾都不一樣,藝術文化人士、遊艇愛好者、雪茄藏家、行業發展交流等。一向是私人會所戰區的中環近年的私人會所數量更是有增無減,今次想介紹的隱身於擺花街的Whale Club。 開業已有兩年的Wha

看得獎日本設計

看得獎日本設計

身邊不少朋友,最近都飛了去大阪看世博會,尤其是一睹伊東豐雄的地標建築「Shining Hat」,遠睇似連接天空之穴,確實值回票價! 不過要看日本設計,未必真的需要飛去大阪,在香港也可以看到超過300件入選JAGDA日本平面設計展的得獎作品! 說的是現時在中環PMQ舉行的平面設計展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24 (Hong Kong Edition),讓觀眾走進設計界「殿堂」,來一場美學朝聖之旅!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JAGDA),是日本現代平面設計之父龜倉雄策於1978年成立,是為亞洲區最大的設計團體,每年會評選出龜倉雄策賞、JAGDA賞、JAGDA新設計師賞等獎項,當 單是睇展覽已是目不暇給,今年更首次在香港推出JADGA Kids活動,以「五感」為主題,由設計師植原亮輔、矢後直規和JAGDA 2025新人賞得主陳淬清(Sarene)聯同本地朱古力品牌SLOK Chocolate創辦人時樂(Slok),帶領家長和小朋友以五感體驗設計的趣味。植原亮輔與矢後直規更將出席「設計對話」講座,分享感知力對創作的重要性,以及培育下一 欣賞展覽後意猶未盡,還可以將得獎設計帶回家!主辦方特別與本地選物小店MIDWAY SHOP合作,在場內增設期間限定選物店「MIDWAY POPUP SHOP @JAGDA 2024」,精心挑選多達150件JAGDA 2024得獎設計師品牌與日本設計好物,喜歡設計的就萬勿錯過!

More Editors' Pick

More Editors' Pick

More Editors' Pick

Copyright ©2025 Fortress Hill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